“大爺,最近全縣在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,縣里讓黨員干部到群眾當中去征求意見,您對黨員干部作風方面有什么意見或者生活中有什么困難就請?zhí)钤谶@張表格上!
說著工作人員把表格拿出來一項一項念給老張聽,老張說:“現(xiàn)在干部作風有了明顯改善,就是我們這的淌水渠好多年沒有清淤了,基本用不成了,看看能不能反映一下?”“能,大爺,你就把這個問題填在‘其他方面存在的問題’那一欄里!
近日,磴口縣把全縣機關黨員干部分為5個工作團、28個工作隊,由28名處級領導帶隊,以上門走訪、問卷調查等方式,利用一周時間深入嘎查村、分場、社區(qū)進行走訪調研。各工作團團長深入基層聽取意見,解決好聯(lián)系服務群眾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問題。
征求意見過程中,該縣按照不同種類的問題,能解決的馬上責成相關單位解決;近期可以解決的就列入專項整治任務,開展專項治理;對需要分年度解決的就認真梳理,落實到牽頭領導和責任人身上,制定任務書和時間表,逐步解決。
上面所說的老趙是烏蘭布和農(nóng)場七分場的趙;,今年58歲,也就是他在征求意見的過程中反映了清淤問題。收到意見后,農(nóng)場負責人馬上深入一線,進行了摸底調查。通過3天的摸底,了解到一、六、八分場的許多橋涵口閘年久失修,嚴重老化,嚴重影響了正常澆水灌溉;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分場的河道淤泥堆積問題嚴重,水流緩慢,生產(chǎn)不能正常運行。經(jīng)調查,老趙所反映的問題也是確確實實存在的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烏蘭布和農(nóng)場一共征求到意見126條,分為26類,主要涉及農(nóng)田水利設施、交通、社保等方面的問題。核實情況后,農(nóng)場積極爭取項目資金,經(jīng)多方籌措,共籌集資金4萬多元。投資1.74萬元將分場年久失修的11座橋涵口進行了加固改造,對完全不能使用的進行了新建;投資2.5萬元對5個分場8條淤積比較嚴重的渠道進行了清淤,清淤渠道長達9.34千米。橋涵口的修復和新建,渠道的及時清理,讓老趙在第一時間澆上了水。(巴彥淖爾日報社《巴彥淖爾日報》記者 蘇虎娃 文/圖)
編 后
光說不練假把式,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,磴口縣制定出臺了“為民三問、務實三步、清廉兩要求”工作機制,堅持向群眾征求意見,把群眾的需要作為第一信號,以做工檢驗唱功。全縣機關黨員干部深入群眾中聽取意見,一張張問卷搭起黨聯(lián)系服務群眾的橋梁。群眾表達夙愿,干部堅定決心,把征求到的意見進行分類梳理,并落實到領導和責任人身上,堅決避免空對空,全力推動實打實,千方百計幫助農(nóng)牧民致富。
知難而行,迎難而上,黨員群眾心往一處想,勁往一處使,最后路平了,水清了,房新了,瓦亮了……群眾反映的問題一個個解決了,群眾生活越來越好了。